近年来,湾里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老一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作为一项暖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民生工程,围绕养老服务、托育服务、儿童关爱等重点内容,从设施建设、精准关爱、拓宽服务三个维度积极探索关爱“一老一小”新模式,努力实现老有颐养、幼有所育。
一、把握政策机遇,打造养老托育“幸福圈”暖民心
准确把握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窗口机遇,跟踪落实国家生育支持政策,从养老托育的安全性、便捷性、品质化方面下功夫,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是积极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充分发挥生态康养优势,合理优化养老服务布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建成农村颐养之家3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家、社区幸福食堂4家、养老机构2家,让老人养老不离家。二是不断增强托育服务供给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合理统筹资源,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推动幼儿园延伸托班服务,有效扩大托育服务覆盖面。全局现有局级托育中心1家、社区托育点10家、用人单位托育点1家、托幼一体化幼儿园11家,可提供托位数517个,实现社区托育机构覆盖率56%以上,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43个,让群众享受到放心安全、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三是统筹盘活辖区资源。将2处闲置资产改造为标准化“一老一小”幸福院,孩子们可尽情玩耍、阅读,老人们可享受悠闲时光,让老人和儿童在同一空间内相互陪伴、共同成长。招贤镇佘牟村颐养之家改造为“一老一小”示范点,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集用餐、休息、娱乐等服务为一体的场所,其服务模式得到副省长孙洪山充分肯定。依托幸福街办新旅明樾堂幼儿园,投资150万元打造958平方米的示范托育点,覆盖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可提供托位数50个。
二、开展多元服务,织牢精准服务“关爱网”解民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出台《湾里管理局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着力开展“一老一小”精准关爱服务。一是优化养老服务。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21000人次,服务金额170余万元,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享受专业、贴心服务。依托8个城乡老年助餐点,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日均用餐人数达300多人,其中太平镇2家农村颐养之家长期开展助餐服务,曾被《人民日报》报道。今年9月建成并运营的站前社区幸福食堂吸引了大量老人尽享家门口的幸福“食”光。完成适老化改造101户,培训养老护理员110名,暖心举措让老人养老更舒心。二是减轻托育负担。聚焦资金保障,从2024年起将婴幼儿入托补贴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实际招收的3岁以下婴幼儿数、在托数发放补助1.77万元,增强托育服务供给能力,降低生育养育成本。三是坚持优质服务。对集中供养特困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福佳来医养院代养,有效破解了乡镇敬老院规模小、档次低、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无护理人员的历史难题,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大幅提升。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探视巡访服务,积极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依托“童心港湾”“四点半课堂”等阵地,与西安交通大学、豫章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教育帮扶长期合作,近千名中小学生得到课外辅导、康复训练、书法授课等定制化公益辅导。
三、多方联动发力,画好一老一小“同心圆”增民利
因势利导,依托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阵地,扎实做好“一老一小”关爱救助服务保障,丰富服务层次和种类,切实守护“朝夕美好”。一是做好关爱服务。按照特困老人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月1次、留守儿童每季度1次的频率,对293名服务对象精准开展探视巡访服务,实时掌握特困老人的生活身体情况和儿童的监护健康状况,切实帮扶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教师的作用,与528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开展结对帮扶。二是增进健康福祉。坚持医防融合,64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让老年人养老有“医”靠。积极护航儿童心理健康,采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入园体检、开设儿童保健家庭课堂等方式,通过“家、校、社、医”四方联动,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呵护儿童健康成长。三是强化综合监管。聚焦事前、事中、事后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养老和托育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关于加强养老机构服务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湾里管理局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食堂伙食标准监管工作方案》,明确监管目标、内容、方式、频率及责任分工,加强养老和托育建筑、消防、食品、资金、人员等方面安全的常态化监管,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